听见TTO | 融合发展 · 农业工业化创新之路

在全球农业面临资源约束、气候变化与消费升级的多重挑战下,农业工业化创新已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本次沪上TTO分享荟,邀请了四位行业专家,围绕农业技术革新、产业链重构、生态治理等方向展开深度探讨,揭示了科技创新如何赋能农业全链条升级,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价值的协同共振,为农业从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化、高附加值产业转型提供了方向。

张怡博士首先介绍了谷物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必要性,强调了全谷物食品对健康的重要性,从科学视角揭示了农业创新与国民健康之间的关联。她以《柳叶刀》研究数据为切入点,指出全球慢性病高发与膳食结构失衡的直接联系,尤其是全谷物摄入不足已成为威胁公共健康的重大隐患。基于此,团队以“功能化谷物”为核心突破口,通过技术创新将传统农产品升级为健康解决方案。例如,通过低温胁迫技术优化发芽糙米加工工艺,提升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开发出有益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功能性食品;利用高抗性淀粉的“优糖稻”品种,研发低升糖指数的主食产品,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科学膳食选择。此外,团队还通过鲜食玉米的加工技术,包括利用冷冻干燥技术保证甜玉米的营养和风味,制定了糯玉米棒的速冻加工工艺流程规范,同时挖掘玉米副产物(如玉米须)的功能,研发出玉米须茶等产品,并于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获得了市民最佳人气奖。这些成果不仅突破了传统谷物加工的局限性,更将农业从“温饱供给”转向“健康赋能”,体现了农业科技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战略价值。

农科院已形成从品种选育、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到商业化落地的全链条创新转化发展生态。团队与内蒙乌拉特中旗的合作,利用当地硬质小麦特点研发“益生挂面”,并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麦麸相关产品,具有改善血脂、代谢等益处。同时,团队在内蒙古地区育种爆裂玉米和富含花青素的糯玉米等多个品种,试验效果显著,并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制定了相关标准,申请了专利并获批,还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等荣誉证书。

农科院始终致力于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充分挖掘和利用谷物资源,研发出一系列具有健康益处的谷物产品及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农产品市场,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专业引领。

当前农业产业存在“低质量内卷”的困境,过度依赖化肥农药、供应链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产业升级。对此,曹树民博士提出“生物技术驱动的源头创新”是破局关键,强调原料创新如通过生物育种技术提高种子的遗传多样性,可以为供应链和消费者带来更营养、更少农药使用、更完全可溯源等多方面优势。同时通过合成生物、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驱动的新物质发现与创造能重构农业产业链,带来价值增值。如通过优化种子遗传多样性,开发高蛋白、低农残的作物品种;利用生物技术将秸秆、粪污等非良生物质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又创造新的经济价值。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源头创新技术路径,不仅打破了传统农业的线性发展模式,更通过“物质发现—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闭环,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跃迁。

目前,知耕已建立了一套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孵化与赋能服务体系,通过投资和孵化两种方式参与早期源头创新技术,挖掘其价值并共创培育,实现共生共赢。目前已投资和孵化了近三十家公司,形成了生物技术驱动的现代农业体系中的产业集群,同时进一步将生物技术与农业产业有效结合,并形成关联体,构建生态圈。

同时,通过四个方向将生物技术深度融入内蒙古的农业生态。一是以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目标,与政府发展战略协同,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二是从产业角度分析内蒙古适合发展的产业,比如土地规模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气候优势和生物质资源优势等;三是业务角度,寻求本土合伙人,通过技术驱动和本土资源整合能力,实现科技项目在内蒙古有效落地;四是资本角度,技术的价值在于提升产品竞争力,与传统农业公司形成资本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合其发展战略布局早期技术,培育产业生态,带来实际效益。例如,在非良生物质再利用领域,推动秸秆制浆、菌渣生产细菌纤维素等项目落地,既契合内蒙古规模化种植的资源优势,又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了产业链附加值。在特色育种领域,利用内蒙的土地优势实现“三产融合”的产业模式。在新型农业投入品方面,针对规模化种植养殖企业,提供标准化的新型农业投入品,并与大型企业深度合作导入优质产品。在“糖工程”方面,内蒙在“糖工程”规模化制备中具备原料和能源(包括水电气)成本的天然优势,可进行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通过曹博士的分享看到了生物技术驱动农业创新及产业链重塑的可行性及发展前景,进一步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期待更多的创新主体能够参与到农业创新中来,共同推动农业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正依托政策红利、科技迭代与市场需求的多维驱动,迎来历史性变革发展机遇。  其中,在内蒙古自治区,本身就具有相当好的农耕基础,且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农业存在诸多发展机遇,其资源禀赋突出,土地面积广阔且类型多样,为农业规模化、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助力农业基础设施升级和产业链整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市场需求升级,消费者对健康、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增长,为农业开辟新赛道。同时,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农业变革的核心,基因编辑、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应用缩短育种周期,提升作物抗逆性,推动农业向可控工业化生产转型。内蒙古地区应强化资源、政策、市场、技术四大要素的系统性协同,推动农业绿色化、智能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实践路径,实现农业产能与生态效益的双向提升。

为此,沪蒙大农业公司进行了系列实践与探索方向,通过整合以及布建的科研技术能力,并选择“产”端突围,形成“生物科技+农业=大农业”的发展理念,实现工业化生产强壁垒、高话语权的技术性产品。公司在作物与土地两个维度进行优化与提升,以“基因编辑+土壤改良”双轮驱动农业向高附加值、可持续方向发展。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所研发出的优质作物种苗包括:贝贝瓜、大瓜子、西红柿、土豆,以及开发出生物量增加30%的苜蓿草品种,显著降低牧草成本与畜牧业养殖成本;将枸杞与西红柿基因融合,创造出兼具营养与功能的新型作物。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作物的经济价值,更通过“种苗工厂”模式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解决了内蒙古积温不足,影响农产品种植周期的痛点。在土壤改良领域,团队聚焦盐碱地、荒地问题与循环经济方面。通过引入俄罗斯泥炭土为原料,生产出的配方型基质土壤,包括单品种配方土壤、土壤调理剂、土壤改良产品,使不适宜耕种土地变为高产良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此外,沪蒙公司还积极探索粪污资源化利用,将畜牧业产生的粪污进行处理后,结合泥炭土转化为有机肥料,形成从粪污-土壤-植物的闭环利用,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的实践表明,农业现代化需突破生产环节的局限,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并赋能内蒙古自然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提升作物生产水平,实现区域经济效益增长,为促进农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样本。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区域合作部副总监褚黎明系统阐述了东部中心在工业农业领域的战略布局。通过“区域深耕+全球联动”的双轨策略,东部中心凭借创新技术与资源优势,根据各地农业发展情况,针对性的开展合作及产业落地,例如,在内蒙古联合知耕资本、奥夫集团合资成立蒙沪大农业科技(内蒙古)有限公司,落地种苗基因编辑实验室、种苗生产基地、防风固沙新材料产线、生物质新材料再利用产线等;其次,贵州拥有草莓、蓝莓等优势农作物产品,存在较大技术需求,中心拟与当地合作建设种苗培育基地,利用低成本组培技术缩短育苗周期,助力当地农作物产业升级;在云南推动藏药类种苗生产合作基地,形成将稀缺药材从种苗培育、种植、深加工,转化为功能保健品的产业链。东部中心致力于与当地政府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技术、资源、人才优势,将优质项目和团队引入当地,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助力区域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布局。

东部中心于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联合知耕资本、三黍生物、中非民间商会、上海农科院等共同发起“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以农业为特色,构建以农业信息共享、优质企业出海、技术交易服务、农业科技金融、农业技术转移经理人培育等为核心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联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特色机构,共同促进市场共建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

在农业出海方面,东部中心致力于通过全球化的资源与市场网络,助力推动中国优质企业、技术出海。例如,东部中心仅用7个月帮助三黍生物科技公司在柬埔寨落地木薯种植基地,推动技术成果的跨国应用和商业化。同时也期望服务更多有明确出海需求的企业,助力其转型升级和海外拓展。

东部中心始终秉持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升级的战略方向。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构建技术创新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助力中国农业企业走向世界,为构建全球农业产业新生态贡献力量。

en_USE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