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深入领会新发展格局下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挑战与机遇,夯实成果转化功能型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完善区域技术转移生态体系建设,提升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效率,推进数字化供需对接转型,加强相关利益者的参与度,用迭代创新、务实有为的方式探索技术转移区域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建设。




此次二十大报告研讨活动形成的文字报告如下
👇👇👇
一、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整体工作思路
(一)整体工作思路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以下简称“东部中心”)在阐释好党中央关于当前形势的重大判断和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部署的基础上,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双重战略指引下,聚焦如何更好解决技术转移面临的挑战,重点围绕:“技术转移生态体系双循环和要素市场配置全景链接”的工作思路展开。(1)技术转移生态体系双循环建设指:对内围绕着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通过线上智能匹配、线下撮合运营相结合的方式,提升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以及技术产业化的路径;对外依托上海国际化都市的优势,持续坚持和全球技术转移网络、国际科技创新圈有效链接,形成在上海引领下长三角城市圈与国际科创城市的有效互动;(2)要素市场配置全景链接指:以技术转移转化为切入点,以技术产业化为目标,将技术、数据、人力、资本乃至土地要素进行系统性配置,围绕具体产业以创新中心或产业化中心为抓手,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增强技术转移的市场化能力,培养专业化技术经理人,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做直接链接。
(二)功能定位
1.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协调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依托线下国内外服务网络和线上Innomatch数字化平台,提供成果推广、供需匹配、交易服务等全链条、全要素的服务支持。
2.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场景验证平台,通过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技术熟化中心等,加速技术商品化,融入产业链。
3.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产业化平台,通过建设产业创新中心、科技金融中心,推动技术产业化,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孵化。
4.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人才培养平台,以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和上海技术转移学院为载体,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并行,培养高质量技术经理人队伍。
5.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机构孵化平台,结合上海和长三角政策支持,依托专业孵化器,孵化高质量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逐渐形成对机构的分级评价和定向支持。
二、重点建设内容
东部中心未来将采用“四横四纵”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技术转移工作内外协同,既保持平台的公益和公共服务性,也探索围绕产业的经济性。
1.横向服务。横向服务围绕东部中心的公共服务职能,体现功能性和公益性,成为技术经理人、服务机构、大中小企业对接交流的公共平台。
创新政策服务。以“科技创新券”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政府财政补贴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咨询、模式设计以及日常运营,不断为区域政府提供政策设计和日常管理,用于解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难点。增加“一券通”平台的溢出效应,将“双创券”的通存通兑范围扩展至长三角更多城市,并探索该平台和其他创新区域的试点合作,如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
技术供需匹配。以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创新挑战赛和成果直通车”为平台,结合东部现有的成果库、技术商城、成果评价等系统,邀请技术经理人和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一方面深度挖掘企业需求,结合在线智能匹配和线下撮合,高质高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将高校院所成果,通过线上线下路演、智能推送等方式,实现成果和产业、投资界的融合,提高转化能效。
技术市场一体化。以区块链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逻辑,建设技术市场联盟链,将政策端、机构端、投资端、企业端、高校端、园区端等有效联通,结合东部中心现有线下分中心的具体业务,实现需求和成果的智能流转,以及匹配后政策支持和投融资支持的智能推送,实现科技资源一站式共享。该联盟链将邀请众多技术经理人、服务机构等多方参与,并共同维护。
品牌有效传播。以“全球技术转移大会”、“进博会”、“上交会”、“工博会”等在上海举办为契机,为技术经理人、服务机构、大中小企业提供集中展示和对接的舞台,并实现和全球科技资源的有效链接。东部中心自有网站、公众号也将不断完善,力图成为技术经理人、专家学者进行思想交流的窗口,进而提升上海乃至长三角在全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域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2.纵向造血。通过特定区域科技服务载体及具体产业的市场化运营,创造更多经济价值,让东部中心及服务机构共同实现可持续造血和发展。
线下载体服务。以现有东部中心32个线下分中心为基础,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区域建设成果转移转化生态,形成一套可以与长三角乃至全球接轨的相对标准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区域间成果转化资源的多元共享。进一步开拓区域技术转移市场范畴,创造更多服务订单,实现服务政府的造血能力。
创新中心建设。构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以产业集群为目标的垂直领域技术转移生态,通过“龙头企业+技术验证+技术服务+技术投资+技术孵化”的产业创新中心模式,构建产业技术服务链,实现大中小企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的融通发展,进而为区域实现产业升级或培育新兴产业,实现服务产业的造血能力。
数字化能力建设。为了更好的拓宽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转化通道,决心以“中间突破”为方向,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提升需求侧和供给侧的信息互通。打造技术要素的网上商城,以市场化配置能力,促进技术要素、产业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形成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支撑和服务核心平台。
人才培育建设。多模式推进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上海技术转移学院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培训模式,引导人才进入技术转移行业并获得较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