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高专利技术移转价值

忽如一夜春风来。近期,国家各部委密集出台政策鼓励知识产权转化,知识产权界的同行们欣欣然面有喜色。但是,当一件待转化的专利技术出现在你的面前,你知道应如何去珍惜这个机会么?如何能避免把一捆金草卖出白菜价?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提供三招两式供同行们参考。

        第一招 划定适当的保护范围

专利制度的实质在于以公开换保护,撰写专利的权利要求书就像是“跑马圈地”,发明人都倾向于专利的保护范围尽可能大一些。但专利的保护范围和授权概率是一对矛盾,有时候在工作中为了能够提高专利的授权概率而不得不缩小专利的保护范围,这无疑会导致专利的价值大打折扣。

很多技术人员虽然有专利保护的意识,但是没有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专利布局来扩展专利保护范围,或者限于专利经费的投入而缩手缩脚,这可能会使一件原本非常有前景的技术难于转化。

跨国企业A公司的N型耐热材料,上市之后大受欢迎。中国某企业自主研发出与之抗衡的T纤维,性能优于进口产品且价格低廉。A公司闻讯后,提出全面收购中国企业或展开技术合作,遭到拒绝。A公司随即利用中国企业在专利布局上的疏忽,抢先申请了16件T纤维的下游应用专利,运用专利布局手段成功地挤压国产T纤维的市场空间。几年之后,A公司的N材料全球销售增长到84亿美元,而物美价廉的国产T纤维全球销售仅1.2亿,不到对方的一个零头。

上面这个案例中,T纤维的发明人没有重视专利布局,仅申请了生产领域的相关专利,未在产业链上下游划出保护圈,给竞争对手造成可趁之机,使得一件优秀发明的价值大打折扣。

除了以上两个常见的问题之外,发明人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如果出现以下问题,也会大大影响专利的移转价值:

        1.发明内容所划的保护范围太大。保护范围并不是越大越好,保护范围过大,导致专利稳定性较差,易被竞争对手提起无效宣告。权利不够稳固的专利,其价值会大打折扣;

        2.  发明内容披露不当。撰写发明申请书并不是写论文,所披露的技术细节能够支持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即可。如果披露了与权利要求无关的技术细节,将会导致专利的侵权成本过低和维权成本过高,从而损害专利的价值;

        3.  专利申请档撰写质量不佳。权利要求书的内容决定着一件专利的保护范围,如果由于专利撰写质量不佳,导致权利要求无法得到有力的支撑,导致专利对于技术发明的保护无法充分发挥,也会降低专利的价值。

       第二招 通过专利组合提高移转价值

为克服单件专利价值较低的问题,有经验的专利运营机构通常将多件具有技术关联性的专利打包,形成“专利组合”。专利组合的移转价值(或称“市场公允价值”)并非把组合中每一件专利的移转价值简单相加,而是要能发挥1+1>2的效果。一个能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专利包的成交价格,远远超过一两件核心专利。

我们在长期从事专利技术移转的工作中发现,对单件专利移转价值影响最大的因素并非市场前景和技术先进性,而是“专利保护强度指标”和“可维权性指标”。如果这两项指标的评分为0,不论多优秀的专利技术,其移转价值基数会相当低。

某件医疗器械专利,发明人对于器械的尺寸与形状做了严格的限定。仿冒者只需稍微改变形状和尺寸数据就能避开该专利的保护范围,这件专利的专利保护强度指标趋近于0。该专利虽然同时对器械的使用方法进行了保护,但是在临床使用中,即使有人侵权,专利权人几乎无法对侵权行为进行举证和维权,这件专利的可维权性指标亦趋近于0。这件专利最后的意向成交价还不到5万元。

专利保护强度指标和可维权性指标与专利的撰写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常说,专利布局是给发明人的技术“买保险”。投资上千万研发经费得到的科研成果,如果专利保护的投入还不到10万元,这样的“保险”力度显然是不够的。

如果由于专利保护不到位导致专利技术的价值大打折扣,这种情况固然令人惋惜,但也并非没有挽回余地,专利组合就是补救措施之一。有经验的专利移转机构会首先对核心专利的发明点进行分析与梳理,然后选取恰当的外围专利,将其与原有的核心专利组成专利包,以弥补原专利的缺陷。或者针对核心专利撰写中的缺陷,重新申请新的专利加以弥补。通过这种手段来提升专利的交易价值是非常有效的。

       第三招 积极拓展技术的应用领域

对于技术的估值,业内通常采用市场收益法进行评估。这是因为技术的边界不够清晰,难以采用数学模型来准确的评定其价值。一项技术的应用领域越多,市场收益也越大,其价值相对越高。技术发明人虽然是本技术领域的专家,但是一项技术的市场应用未必仅仅限于本技术领域,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例子在专利移转过程中屡见不鲜。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当属辉瑞公司的拳头产品——西地那非(万艾可)。

“西地那非”由于可以抑制5-磷酸二酯酶,被认为具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疗效。但是临床研究显示,西地那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表现令人失望,无法成长成为一个成功的治疗药物。1991年西地那非的临床研究正式宣告失败。但是负责临床试验的研究单位意外地发现该药物存在改善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可能性。经研究验证,于1998年获得美国FDA的上市许可,成为年销售超过20亿美元的拳头产品。2014年又有研究报告指出,西地那非对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可用于对疟疾的治疗。

上述案例中,抑制5-磷酸二酯酶是“西地那非”该项发明的技术效果。该技术效果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失败了,但是对于该技术效果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了更多的市场应用,例如可用于治疗性功能障碍、治疗糖尿病等。新的市场应用使这项发明起死回生,并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可见,一项发明可以应用于哪些市场领域,还需要技术移转人员与技术研发人员通力合作,这也正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OTL)的成功经验。OTL现已成为全球专利技术移转的标杆,它的工作内容包括:与发明人共同探讨技术发明的应用潜力;研究技术与市场风险;制定技术移转策略等。每当扩展一个新的市场应用领域,发明的价值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通过以上三招,可以有效地提高专利的市场交易价格。但是专利技术出让方与受让方的心理价位往往存在巨大的差距。为弥合差距和促成交易,其中所涉及的工作量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以下两个方法可供同行借鉴。

        第一式 理解购买方的真实需求

专利移转是买方市场,在同一个技术领域通常有多条技术路线可供选择,买方的选择面相对较宽。如果专利受让方的购买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回报,则受让方不会过多考虑专利技术的先进性,哪一种专利技术风险更低回报更高,就选择哪个技术。不排除会有买家对某件专利不惜代价“志在必得”,但是至少专利银行的同仁们从未遇见过。

其次,专利技术的受让方更倾向于从财务回报的角度评估交易价格。一件专利技术的成功移转,受让方需要承担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等多重风险。技术移转的价格越高,受让方承担的技术风险就越大,这决定了受让方通常并不会轻易认同出让方对于专利技术的价值估计。所以在交易过程中需要准备大量而详实的资料,有可能的话需要准备侵权分析报告、背景技术分析报告等文件,帮助受让方认识到待移转专利技术的内在价值。

        第二式 端正卖方的心理预期

很多专利权人容易把专利技术的资产价值和交易价格混淆,对专利交易价格有过高的预期。以二手车交易为例,假设一辆二手车仅仅行驶了1公里,它的资产价值应该很接近于新车,而实际上这辆二手车的市场交易价格会远远低于新车的价格。

据现代经济学理论:一件商品的价格并非由卖家决定,而是由买家所决定。对于专利技术的卖方,不论前期的研发投入多么巨大,已成为沉默成本。发明专利的保护期只有20年,期间还面临着技术更新换代的风险,如果不能尽快实现收益,专利的价值将会迅速耗散。

且专利技术的移转对象受限于特定的技术应用领域,专利权人的选择面较窄。应认识到专利技术的卖方在谈判中所处的不利地位,理性地看待受让方所承受的巨大风险,通过设计灵活合理的移转途径和移转条件,降低移转的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促成交易。同时也需要积极开拓专利技术的应用领域,为专利技术寻找到多个潜在受让对象,使卖方在谈判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来源:上海智化利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顾晓军)

zh_CNCN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