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湫莎
两年前,上海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简称“杨创”)与五角场街道签了份“君子协定”,无偿为入驻街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服务,那时许多人问杨创总经理谢吉华,你怎么揽了这么个吃力不讨好的活?
如今,与杨创签约的街道已经扩展到7家,更从这里“长出”了7家苗圃和数百家创业企业,这对18岁“高龄”的老牌孵化器而言,也意味着未来。
服务模式辐射到街道
孵化器是创业投资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通过以较为低廉的房租和服务费用吸引企业入驻,达到扶持创新的目的。1997年,上海成立了首批国营孵化器,拥有6000平方米旧厂房的杨创名列其中。
此后,杨创开始苦练内功,通过引入创业导师、举办讲座论坛、深入高校宣讲等方式,搞活了一方创业氛围,杨创的孵化厂房也变得一位难求。
就在孵化器做“房东”也能过得挺滋润之时,杨创却将服务“送”到了五角场街道。五角场街道党工委书记余翔回忆说,当时街道没有专门服务企业的机构,企业却要在此注册,长成什么样完全靠自身,谢吉华来了以后,他们把50多家企业一股脑儿签给了他,“有人免费替你干活,谁不喜欢?”
有人欢喜有人愁,杨创员工闹起了情绪,平白要多跑50多家企业,谢总唱的是哪一出?谢吉华安抚大家说:“把我们现成的服务模式辐射到街道,不就是吃饭时多几双筷子嘛。”
在谢吉华的坚持下,只为孵化器中的企业提供的创业服务,开始向街道“溢出”。
打破“天花板”才能继续走
2005年,杨创完成了“事改企”,按照企业化程序运作,经营收入事关存亡,为何还会投入人力去做“亏本”买卖?
国营孵化器收入主要来自房租,做“房东”总会碰到天花板,国家不可能无限制地拿出孵化土地,杨创的两幢孵化楼已经被“塞”得满满当当,企业未来的增长点在哪儿?
谢吉华想到了另一种思路:孵化器的客户应该是政府。孵化器接受政府购买的服务,服务内容要在“吃喝拉撒”的层次作提升,服务范围也不仅限于孵化器内,社会上需要创业服务的地方都需要接受这样的“溢出”服务。
10年前,实践这一理念无疑是一场冒险,没有政府补贴,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谢吉华决定先把事情做起来再说。2009年,他开始做创业苗圃,孵化场地放在街道,恰逢杨浦区正在推行“三区联动”,创业苗圃发展得风生水起,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孵化器的“标配”。
谢吉华说:“服务‘溢出’让我们的品牌能量提升了好几级,尽管服务免费,但我们从中也获得了不少机会。”
做创新创业全链条供应商
随着一批形态各异的创新创业组织被认定为新型孵化器,老牌国营孵化器守着一亩三分地收房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面对胆子大、理念新、服务活的竞争对手,杨创的转型之路堪称具有政府背景孵化器转型的样本。据透露,早在2008年,杨创的服务收入已经超过地产收入,2013年更是达到了10亿元资金和10万平方米孵化面积的规模,对于未来,谢吉华的“梦”更大,他要让这两个数字翻10倍。
与新型孵化器所见略同,谢吉华也把提高服务质量当做实现目标的抓手,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普通信息传递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创新创业服务必须更专业。为此,谢吉华正在把员工们培养成职业投资人和职业经理人,他们除了需要熟练背诵政府创新创业政策,还需知道怎样与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嫁接。
当问到该如何定位杨创时,谢吉华想了想说:“我们是孵化器出身,未来希望做创新创业全链条的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