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明天边缘,以专利分析引领知识产权服务

在今天谈起知识产权,已经不算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与此同时,随着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逐步重视,知识产权服务业也在迅猛发展。就在这样一个行业蓬勃发展的时间点上,我却认为,整个知识产权服务业,正在酝酿一场深刻的变化,正处于一个变革的边缘,我们就站在明天的边缘。知识产权服务业中的每一个企业,如果不主动拥抱和参与这场变革,那么都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衰弱。只有那些对所细分行业有着更深入的洞见,有能力进行文艺复兴式的综合整理,并将其整合起来,进而描述整个行业知识产权竞争图景的服务企业,才能最终生存。而这洞见的起点,则源于对细分行业有深度的专利分析。

关于昨夜 道与术的讨论

三年前,我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一次沙龙中,第一次阐述了我对于专利分析的认识。那时候,我翻遍大部分的文献资料,想为专利分析下一个稍精确,也稍科学的定义。却发现,没有哪本书籍对于专利分析的描述,能够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觉得就是那么回事。大量的书籍,对于专利分析,都是用“一种系统化的过程”,“一种科学的方法”这样的字眼来描述的。而我们也知道,又有哪种理论会认为自己不系统,不科学呢。大部分文献和书籍,都是用“一种系统化的过程”,“一种科学的方法”这样的字眼来描述的。

我认为,专利分析业务,与传统会计事务所的审计业务相比较,并没有本质区别。而我们对专利分析业务的定义,也应该与会计事务所所对于审计业务的定位类似。

4

 

所谓的系统化的过程,就是指从分析目标出发,客观地获取和评价专利及相关分析证据,提出专业意见,形成分析报告,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关使用者的过程。

5

 

所谓的科学的方法,也就是以专利分析目标为起点,规划专利分析工作,形成分析计划,利用信息技术和抽样调查工具,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分析证据,并在每一步工作中留下工作底稿的方法。

道与术的讨论

6

 

我希望通过对于专利分析的定义和我们的实践,能使专利分析在大众眼中摆脱这样的印象,就是将专利分析与图表,与统计这些手段等同起来,掩盖了其作为咨询业务、为客户提供价值的实质。也就是说,我希望我们不只关注于“炫技”,不只关注于“术”本身,而忽略了“道”这个更基本的层面。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大量通过专利分析,为客户解决具体问题的案例。对于专利分析,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看法和认识。

我认为,现在我们要关注的,不是“术”,甚至也不是“道”,而是站在现在,看明天这个行业会怎样。我要谈的,是“势”的问题。

站在现在,明天会怎么样

7

 

什么会是明天行业的“势”呢?我认为,对于知识产权服务行业而言,“颠覆”不可避免。早在2013年,哈佛商业评论就刊登过“颠覆式创新”理论创始人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一篇文章。那一年,他和行业的一些领导者在哈佛商学院举办了一次圆桌会议,讨论了专业咨询机构所面临的颠覆危险。通过与多位行业领导者、他们的客户、相关学者和研究这些机构的人士的对话,最终,他们得到了这样的结论,“颠覆性创新已经席卷了从钢铁到出版的众多行业,现在同一种力量正在重塑整个咨询业,颠覆仅是时间问题。为避免被颠覆的命运,传统咨询机构需要重新思考服务模式,实验新的咨询模式,从而对核心业务进行自我颠覆”。

89

 

当前,我们进行的很多服务,只是为了完成客户的某种需要,只是为其某个固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在这一模式下,客户为我们的服务买单,我们为我们的时间定价。

以解决固有问题为目标的这一传统模式,在这一颠覆过程中,将为新的模式所替代。

客户的兴趣,已经从你花多少时间,因此付你多少费用;转变为你到底为我带来多少价值,因此我付你多少费用。在这一模式下,我们站在客户的价值链条中,帮助客户思考,如何利用知识产权作为工具和手段,帮助其获得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价值。

几年前,客户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知识几乎“一无所有”,他们并不清楚我们能为他们带来何种价值,我们销售我们的固有服务,客户因为认同我们的工作量,所以以此为基础向我们付费。

曾经,客户一无所有

10

 

现在,我们已经发现,客户的问题变得多种多样,很多问题并非出现在我们常规业务的清单中。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必须成为“万能青年”,不得不面对更细分的市场,和细分市场上更惨烈的竞争。

这仅仅是个开始,在未来,客户能够提出的知识产权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样。这对以传统业务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服务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今,客户太多诉求

11

 

相对客户的价值活动而言,他们能够向我们明确提出来的知识产权服务需求,仍然仅仅是冰山一角。大量和价值产生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甚至并没有被发现,没有被界定,没有向服务机构明确提出来。未来,行业的颠覆机会,行业的真正蓝海,不在于已经显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而在于海面之下体积更为庞大的冰山,是客户还没有意识到的未知问题。

未来,仅是冰山一角

12

 

或许大家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如何去发现连客户都尚未发现和界定的未知问题呢?

以先见,见未来

13

 

我想,我的答案是,以先见,见未来。现在,是时候了,是时候真正从行业视角出发,利用专利分析工作,发现冰山下的机会,并向客户阐明,如何利用知识产权这一手段,真正实现其价值增值。我们坚持这样的观点,是因为我们认同行业发展一定会有一个大趋势。一项有前途的技术,从萌芽开始,必然会有一个沙子变珍珠的过程。

就如同我们都认同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是从电子管、晶体管这样的原始的技术出发,一步一步进化到集成电路,微处理器,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虚拟化,云计算,智能设备,甚至当下流行的APP的过程。

一颗沙子的旅行

14

15

 

如果我们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来看,行业技术的发展确有其典型的路径,有大趋势可言。在沙子形成珍珠的过程中,在若干重要的时间点上,无数散发的技术沉淀下来,持续包裹核心,就成为了下一代技术持续生长的基础。

举一个案例,我们曾经为国内一家上市公司做过一个专利分析,分析的对象是音视频通讯领域的领导者宝利通公司(Polycom)。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线来看,宝利通从利用AT&T的芯片起步,每一个从产品反映出来的战略转型,都伴随着专利布局、以及以技术补充为目的的收购。

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宝利通从1992年成立伊始,关注音频会议,到1997年关注视频会议,到1999年重点发展VoIP,到2003年的高清音视频通讯,到2006年布局无线网络和移动设备,到2009年至今,布局统一通讯和云计算。往往是产品尚未出现,但相关技术早已经开始布局。

1617

 

当然,大家或许会问,专利分析真能有助于我们抓住这个大趋势吗?我的回答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当然能。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如果我们对于细分行业足够了解,在其中以专利分析为基础展开持续的研究,通晓过去和现在,我们就有可能清晰地梳理出以专利为形态展现的技术脉络,也才能以此为基础,看清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找到行业内尚未被发现的其它机会,也才能帮助行业内或行业间的各种资源实现合理配置。

在这一过程中,当然不能仅凭单纯的专利证据,我们应该从专利证据出发,整合行业其它数据情报,并最终形成指导客户的最佳实践,帮助客户利用知识产权在其价值实现活动中完成价值的增值。例如,告诉客户,你应该研发什么,你应该布局什么专利,你应该收购哪家公司。

18

 

我认为,以面向细分行业的,有深度的专利分析为起点,引领其它高端咨询服务,才必然是这个行业未来的趋势,才是明天。

这也就是我在这篇文章最初的时候所说的,只有那些对所瞄准行业有更深入的洞见,有能力进行文艺复兴式的综合整理,并将其整合起来,进而描述整个行业知识产权竞争图景的服务企业,才能最终生存,我们就是站在这样的明天的边缘。

1920

zh_CNCN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