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沪港协同,广纳科创“朋友圈”—— 沪港技术转移合作网络交流研讨会在沪成功举办

2025年7月26日,沪港技术转移合作网络交流会在沪圆满举行。本次活动由沪港技术转移合作网络秘书长吴炯华主持,共有沪港两地高校、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技术经理人80余位代表参会,共同围绕技术转移合作、科创协同合作展开深入交流。

沪港技术转移合作网络秘书长吴炯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会上,上海市科委成果转化与孵化器建设处副处长梁冰以 “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思考”为题,详细分享了近期上海重点推进的成果转化政策,其中包括深化赋权改革,推广 “全部赋权 + 协议约定收益” 模式,加强高校 IP 管理与转化能力,加快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等;发布《上海市高质量概念验证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从初始、实验室、市场化三方面构建概念验证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支持与政策供给;出台新一轮《上海市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操作细则》,突出机构特点,强化 IP 管理与成果处置规范;重视 IP 管理 “三有” 保障、“三端” 能力与 “三维” 改革;营造技术经理人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生态,健全人才政策与职称通道等。同时,围绕世界领先园区建设,在未来产业如通用人工智能、6G 等领域,通过 “四位一体” 等方式进行体系化布局,旨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价值。

上海市科委成果转化与孵化器建设处副处长梁冰

沪港技术转移合作网络以推动沪港两地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为导向,本次会议诚邀到四家香港理事会高校单位共同参与,扩展沪港合作“朋友圈”。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中心杨旸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中心陈敏主任分别介绍了上海中心功能与成效。上海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李文荣分享了上海大学在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概念验证、产业合作等方面的探索。

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中心杨旸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中心陈敏主任

上海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李文荣

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的重要阵地,近期正在优化重塑,将教育服务产业和区域经济作为优先指标,成为激活创新源头的关键节点。复旦科技园总经理荆勇介绍,园区重点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集聚优秀企业,培育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及上市企业,还打造协同创新与创业孵化平台,推动校企合作与成果转化,助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将迈向一流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大学科技园。临港集团科技投资公司孵化部总监周祥麟介绍,当前孵化器行业呈多元化、专业化发展态势,公司在该领域成绩显著,已构建完善孵化服务体系,孵化了众多优质企业。后期公司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投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投资预算高达 5 亿元。

复旦科技园总经理荆勇

税收是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会上上海华税通冉税务师事务所合伙人张肇宁围绕 “科技成果转化中主要涉税政策解析”做专题分享。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主要介绍了2025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以及2025胡润创界者·长三角技术经理人相关情况。会上,各单位围绕高校成果转化经验分享、模式探讨及沪港合作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与交流。

上海华税通冉税务师事务所合伙人张肇宁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

回顾沪港网络近期工作,已有三项重点任务正逐步落实:一是计划于 9 月全球技术转移大会期间召开沪港技术转移合作网络(SHK-TTN)理事会;二是将组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系列路演活动,助力沪港两地创新资源高效流动与深度合作;三是启动沪港专题高级技术经理人联合培养项目,引入 RTTP 国际技术经理人培训模块,以技术商业化为核心主题,携手培养具备全球资源链接能力的国际化技术转移人才。

未来,沪港技术转移合作网络将继续通过多种形式探索沪港技术转移合作新路径,实现创新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提升沪港两地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