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西侧的湾谷科技园中,有一个特殊的“空调体验间”,在这里,体验者可以通过测脑电、做尿检,让空调对身体的效用“可视化”,同时,来自复旦大学环境系的低温等离子体异味处理技术等最新科研成果也在这里第一时间得以应用。
“很多人觉得这个空调好,但到底好在哪里,却又很难回答。”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负责人孙剑峰向记者说道,这一实验室是一个集实验、体验为一体的可感式空间,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陈建民教授与王丽娜研究员联合大金(中国)技术开发研究院共同打造,并入驻概念验证中心。
2023年4月,复旦大学环境系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共建的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正式揭牌,从50多个项目中层层筛选出的首批12个项目正式入驻。把校园里的技术引出来,形成功能、做成样机,再进一步包装为可销售的产品,这正是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想探索的成果转化之路。
打破体制机制束缚
架起成果转化的“天桥”
2015年4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正式落地于湾谷科技园,与复旦江湾校区仅一条马路之隔。
“在这近10年的时间里,我们服务了全国的许多高校、科研院所,但其实我们就在复旦旁边,如何利用好这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对东部中心来说,这是一次对现有资源与优势的重新梳理与整合的新挑战——利用已有布局,把仅一条马路之隔里的复旦“高精尖”技术引出来,熟化为产品、落地成企业,由此,一个聚焦绿色低碳垂直领域的概念验证中心应运而生。
在孙剑峰看来,概念验证就像是“筛种子”,让一把从实验室里诞生的科技成果“种子”放进概念验证中心的环境里,看是否能“长出苗”,也正因此,概念验证是一个真正只做“从0到1”的过程,从一个科学家的idea开始,到样机诞生结束。
“我们其实是一个以概念验证为核心,集成了小试、孵化、落地等全链条接力孵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孙剑峰介绍道,一般一个项目的概念验证期在6-18个月,之后的公司化团队,将会落地在这片环保科技园中,进行下一步的商业化运营。
“在与复旦大学签订的五年协议中,东部中心出公共实验检测平台、出商业化团队,复旦大学出价值5000余万的专业化设备。”这条协议听起来容易,但却是过去许多同类合作中难以实现的一条。复旦大学的专业化设备是国有资产,只能在校内流动,为此,复旦大学将绿色低碳中心认证为了江湾校区的“A8实验室”,“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孙剑峰坦言,在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里可以看到基本上所有设备都写明是“复旦大学固定资产”。
“我们这里场地、装修都不向老师收费,他们从进来到出去,不管成功、失败都不收钱。”孙剑峰谈道,“我们不是单纯的服务商,我们是老师的合作伙伴,一起投成本,也一起分利润。”
一纸专利→一个样机→一条产线
对很多科学家来说,成果转化意味着专利授权、转让,但事实上,在企业的试错成本不断压缩的当下,“买知识产权不如买一个能直接参与生产的产品”,却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共识。衔接起一纸专利与一台可直接参与生产的样机,既为企业降低试错成本,也为科学家提供工程化支撑,由此成为了概念验证中心的使命。
截至目前,第二批项目入驻已完成,两批项目共计22个,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入驻的项目,基本上均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并大多已通过验收。
“专业的事,要让专业的人做”,一项技术想要走向市场、赢得市场,需要经过两道门槛:技术原理验证与商业化验证,而这些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中杀出重围、脱颖而出的项目,本身就已经由专业的评审通过了其技术原理验证。这样的项目将在后续由专业团队接力商业化验证后,走得更顺,也更长远。
“无论这个技术在产业化的推进过程中是成功,还是失败,对概念验证中心本身来说,都是成功的。”孙剑峰谈道,证明技术能产业化,其实比证明不能,要难得多,验证不成功也能为创业者节约更多的时间金钱成本。
“概念验证中心要筛选出好的项目,让投资者把更多的钱投入到这些能促进产业发展的项目上,避免金钱、精力的错配。”
经过近2年多的运营,目前22个入驻项目中已诞生6款产品化样机,意向订单总金额超5.3亿元。
做科学家和企业家交流的“翻译官”
“很多时候企业和高校老师拍不到一块去,为什么?”教授说技术语言,企业说市场语言,“技术经理人就是作为一个翻译官,让老师看得懂市场需要什么,让市场看得懂老师技术到底在什么地方。”目前,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有15位高级技术经理人,均具有世界知名高校绿色低碳方向的专业背景,“要对技术有认识,才能够为市场语言和技术语言做翻译。”
据介绍,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为每个入驻项目都会配备相应的大企业需求,让老师直接和企业对接,形成产品成果,“形成产品,一个能够放到产品线上直接生产的产品,这是概念验证中心最后要落脚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最大的特色。”
“为科学家对接企业需求,我们并不是直接把需求给到科学家,而是通过专业的技术经理人进行筛选,点对点定向,让科学家在技术起步的开始,就思考如果把技术用在产品上。”
首批入驻中心的“室内智慧环境”通过低温等离子体来处理异味问题,最开始,这项需求是针对于室内的,但在实际中,室外需要处理异味问题的情况也很常见,如上海的集中式厨房,油烟味很多,用这一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相关部门对此很感兴趣。而换一个赛道,将其做小型化、模块化处理,就可以附着在汽车内壁上,解决车内二手烟的问题。
“一个技术,不同的应用场景,解决不同的问题。”而负责应用场景挖掘的,正是在环境领域深耕多年的技术经理人。
自2015年以来,在10年时间里,东部中心在长三角等地区搭建了28个分中心,这些公共平台为解决创新创业的技术成果落地和设备装备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基于这些分中心在各地的渠道布局,入驻验证中心的项目可以实现从“揭榜”到“发榜”的转变。在概念验证中心的工业烟气可凝结颗粒物(CPM)监测项目实验室中,记者看到了高湿烟气CPM在线高精度测试的原型机,由复旦大学李庆教授团队研发,作为“十四五”重点研发专项的成果转化项目而诞生的一款国际首创仪器,其原型机、中试机和产品样机的诞生间隔不超过3个月。
复旦大学博士生基于工业烟气CPM监测系统做测试
“其实做出这样程度的原型机,对教授团队来说就已经是极限了,他们重在技术原理研发,而对外形设计、电气化等方面都不是老师擅长的。”通过东部中心在青岛的分中心,研发团队对接到了当地在该领域的龙头企业青岛联华电子,解决了上述难题,并进一步与其他企业合作,解决了湿度、温度、小型化等挑战,如今已在上海正式落地成立公司。“教授团队成为了付款方,企业这边用技术能力解决了他原型机的设计问题。”原始创新的动能在工程技术的保驾护航下得以充分彰显。
来源:上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