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中心建立技术经理人区域生态建设,为全国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贡献“上海模式”

近日,作为2023年中关村论坛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板块重点活动,中关村论坛技术经理人大在中关村软件园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受邀出席大会。大会发布《中关村论坛技术经理人大会二十项重点推介技术转移实践经验案例》,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建立技术经理人区域生态”案例入选。

据了解,2015年以来,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东部中心)以高质量培养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为主线,联动技术要素市场各类资源,构建“育才、聚才、引才、用才”一站式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基地定位专精型人才孵化器和知识服务商的愿景,针对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培养“浅表化、碎片化,多理论、少实践”等痛点问题,建立实施“技术转移人才TEAM赋能计划”(简称TEAM工具包),对标MBA/EMBA人才培养体系,借鉴德国Steinbeis等国际专业机构做法,为学员提供针对四大硬核痛点的解决方案:促成交易(Trigger)、探索实践(Explore)、交付价值(Achieve)、专精产业(Master),为全国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贡献“上海模式”。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探索机构化平台建设模式,打造“一体、双翼、三维”核心功能

邹叔君介绍,七年来,东部中心围绕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任务多年潜心创新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实践经验,经历了政府引导逐步引入市场化机制模式的培育阶段和进一步推进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探索机构化平台建设模式的加速阶段。

早在2015年,科技部火炬中心授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资质,市科委设立专项予以支持,人才培养逐步引入企业化机制,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启动“技术转移人才培养TOP计划”,培养分为三个层次,探索梯度化、模块化的培养路径。

2017年,上海市科委出台“上海技术转移学院”建设项目,这一项目由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牵头与同济大学等单位共同推进,在建设期间做了国内国际两方面探索,一是依托同济大学探索技术转移方向学历教育,二是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引入美国技术许可专家(CLP)课程体系培训。

2020年以来,在市科委的领导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建设方向,东部中心进一步加强实体化、建制化的新一轮建设,工作初显成效。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东部中心)全方位进行人才培养。在学历教育方面,2020年11月,市科委与同济大学签署《共同推进上海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合作协议》,安排由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联合培养首届技术转移方向的MBA/MPA研究生(15人),成为全国首批、上海首家的技术转移学历教育项目。

近年来,基地打造“一体、双翼、三维”核心功能。邹叔君介绍,“一体”指建立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开放式协作的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双翼”指围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养两大市场方向;“三维”指基于初、中、高级不同层次,构建分级分类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和职业发展体系。为夯实核心功能,基地通过积极发展共享社群、加强数字化平台支撑,聚焦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培养产业型技术转移人才,并引导投资人、律师等高素质人才跨界加入技术转移人才队伍。

持续迭代人才培养体系的生态系统

近年来,东部中心着力做精做实“一体、双翼、三维”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核心功能,对标MBA/EMBA人才体系,持续迭代人才培养体系的生态系统。

东部中心致力于破解课堂理论与产业实践贯通、学历与非学历交融,线下服务与数字化能力打通、终身学习育成社群生态四大职业生态硬核痛点问题,为其匹配了“技术转移人才TEAM工具包,形成促成交易(Trigger)、探索实践(Explore)、交付价值(Achieve)、专精产业(Master)四个赋能模块,为全国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贡献“上海模式”。

T模块(促成交易):基于InnoMatch全球供需对接平台的交易促成服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基地跟踪研究技术经理人及其服务机构如何借助数字化智能化工具实现“一对多”促成交易,自主开发了InnoMatch全球供需对接平台的技术经理人入口。基地学员注册登陆InnoMatch平台,即可自主搭建国内外技术转移市场渠道,收集数以万计的供需信息,参与跨区域乃至跨国界的技术交易合作,截至2023年3月,超过5000技术经理人实现在线开展服务业务,并形成技术经理人社群,通过InnoMatch Club,基地学员融入该社群,了解数万件动态需求,获得“线上+线下”市场资源网。如,学员团队通过InnoMatch平台,在新材料领域为委托企业找到了某上市公司合作,撮合双方在2022年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成功签约。

E模块(探索实践):以实训基地建设配套真实项目实战的实训服务。技术转移产业实践实训基地网络与场景实战教学法,是基地回应业内人才实操环节薄弱诉求、解决切实提高学员实践短板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基地联合头部创新企业(如中国商飞、三一重工、七匹狼、宝武集团、阿斯利康等)、重点研发机构(如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孵化器等技术转移供、需、服单位,共建产业实践实训基地,特邀实训基地领导、高管担任导师成为学员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完成任务的引路人;另一方面,针对技术转移实战“准入门槛高,项目资源稀缺”问题,基地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实施高场景实战教学计划,向学员开放实训基地解决实战门槛问题,由实战派导师引入大量互动式、案例式项目任务,设置解决实践问题的真实场景,增强学习体验,导师组全程支持学员独立完成真实交易。

A模块(交付价值):以服务机构孵化与“薪火”互助项目实现价值交付。基地如何赋能现阶段缺乏条件但具有专业潜力的“种子”学员,加快推动其从业转型,是业内公认的技术转移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之一,对此基地以价值交付为核心,推动学员职业发展。一方面,以服务机构孵化与创业合伙人项目为目标,支持有技术专长、有创业意愿的结业学员成立小型科技服务机构,基于市场规则优先分享市场机会,在孵化阶段扶持其运行。另一方面,设立“薪火”互助专项资金,部分结业学员通过基地的培训和孵化,完成科技服务项目取得市场收益后,自愿捐赠部分收益至“薪火”资金,资助后续新学员的创业孵化,实现新老学员接力发展。

M模块(专精产业):以专业化、体系化、阶梯化培育产业专精人才。基地建设以行业专精为核心理念,对标MBA培训,延长时间,强化实训,形成了大纲课程、学历学分课程、产业实践实训课程、国际合作课程、案例工作坊、InnoMatch Club社群等五类课程。针对初、中、高不同层级,安排不同阶梯的实训课时,尤其是在高级阶段,形成以产业方向为特色的高级技术经理人项目及研究生学历教育项目。在学历方面,基地已与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所高校开展技术转移方向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在工商管理(MBA/EMBA)、公共管理(MPA)、智能制造、工程管理(MEM)、创新管理(CTO)专业方向上形成特色培养。在非学历方面,基地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合作,依据《大纲》培养金融特色高级技术经理人,学员结业同时获得合作高校颁发的科技金融类证书。

建设技术经理人区域生态

 一是与高校联合构建特色化的学历人才培养机制。在与同济大学顺利完成首批技术转移方向MBA/MPA联合培养基础上,拓展与上海大学(MBA)、华东师范大学(MEM)、上海师范大学(MBA)等多家高校合作,建立定制化技术转移方向学历培养项目,已培养62人,学生完成学分同时获得中级技术经纪人证书。

二是自主打造非学历的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基地常年开展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培训,年均培训学员千人左右,生源遍布10余省市。跟踪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人才需求,为各省市委办局和企业举办产业特色班,培育学员222人。

三是持续开展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根据《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大纲(试行)》要求,开发《技术转移与技术经理人》等25门课程,学历方向课程6门,非学历课程19门,包括初级8门、中级6门、高级5门。

四是建立“1+X”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训体系。“1”即利用InnoMatch全球供需对接平台引导学员便利化实践;学员注册成为技术经理人,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一对多”高效促交易。“X”即推动学员接受真实项目场景实践;与中国商飞、中国宝武、阿斯利康、上海大学(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绿丞实业等8家代表性企业、高校和服务机构建立线下技术转移人才实训基地,聘请实训导师27人,开展实训教学。

五是培育终身学习相伴成长的职业社群文化。通过运营技术经理人社群,陪伴学员职业化成长,将全体学员(含学历和非学历)纳入工作网络,线下开展平均每月数场的社群活动,实现超千人次的技术经理人人际互连、资源共享;通过浦江创新论坛-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世界技术经理人峰会、创新挑战赛等各类大型品牌活动,吸引汇聚优秀技术经理人走进科学家、走入企业。

来源:上海科技报

 

zh_CNCN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