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谢吉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阶段,谁能引领未来全球科创大变局?

思想越深刻,行动越有力;蓝图越辽阔,前路越清晰。作为国内最早的技术转移探索者、领路人,谢吉华见证了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上的诸多里程碑事件,正因有着如此丰富的经历,铸就了他透彻的思想,也在心中编织起了宏伟的科创蓝图。

谢吉华

上海交大中银科技金融学院行业兼职教授

上海技术交易所董事长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

01

技术转移依靠“聚沙成塔

“技术转移”在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热词,我们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迫切需要它,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一连串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如何看待国内技术转移整体生态环境”的问题,谢吉华认为,站在更高的格局上看,中国技术转移的现状是缺少整体规划和灵活联动——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技术要素市场,让技术转移从无序状态进入有序状态,营造更好的成果转化生态,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推动中国更高质量发展。

诚然,这个市场或者说生态不是靠单方面力量就能建立起来的,需要聚集各方资源,包括技术的供给方、需求方、资本方、中介机构和公共平台的建设等等,幸运的是,中国在这方面拥有天然的体制优势。例如,我们已经开始基于大数据、大模型的开发,整合各种资源,为的就是要建立全国技术要素市场,逐步打造完善的成果转化生态,特别是更加重视从创新源头到市场化的产业化过程。

思想越深刻,行动越有力。这种技术要素市场和创新生态也是建立在更多人的认知提升基础之上的。以前,技术交易、技术转移在大众眼里等同于专利交易,只是一小部分“发明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做的事情。但今天的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很多人发现了自己的特长,这都可能成为技术交易的一部分,这个过程也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未来,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老百姓更加认同创新以及创新带来的收益,大家也会更加尊重他人的创新成果,真正实现“聚沙成塔”的良性循环。

02

转化效率不高,还需“关键催化剂”

转化效率不高是多年来我国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难题,目前很多地方都成立了概念验证中心来解决创新“最初一公里”的问题。

以前,大学和科研机构认为自己只负责从“0”到“1”的过程,后面从“2”到“10”是企业的范畴,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是平行关系,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很多科研成果在实验室阶段是成功的,但很难实现工业化和商品化,这中间有很多因素需要验证,往往在中试阶段就困难重重,更别说真正实现高效制造、进入市场了。

大学和科研机构认为这不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企业又会觉得验证成本过高负担不起。但实际上,要想真正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两者之间的交叉点多多益善。交叉点是什么呢?应当是一种中间体,是不同的组织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就是其中一种。

以前,孵化器也起到这个作用,但它在技术领域专业性不强,特别是缺少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专业人才,没办法真正落实验证的过程。现在需要建立新的机构,有专业的技术平台,有中试条件,有外来资本,特别是能汇聚起一批技术转移专业的新型人才,才能真正把“2”到“10”做好。

在以上这个过程里,资本又是重要的纽带。以往,大学和科研机构靠的是政府拨款,立项后靠科研经费解决从“0”到“1”的问题,但从“2”到“10”,即产业化过程投入巨大,企业也难以承担,这是因为我们缺失了重要的一环:资本设计。在投资过程中,资本承担很大的风险,因此需要专业的资本设计,要由专业的人才来完成,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另外,不同的投资机构、社会机构共同参与进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惊喜和成果。

03

科技服务业,汇江河成大海

针对同学们关于“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提问,谢吉华提出,“十四五”已经过半,上海正在不断着力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四大功能”布局;作为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也已初具规模——打造更好的技术要素市场是其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

科创中心建设是上海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支撑,不是靠某一个部门能完成的,要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条例,另一方面则是需要更多市场化的实践应用,这又是靠加强上海科技服务业建设来实现的。

可以说,科技服务业建设是未来上海整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上海的科技服务业要想面向世界、服务全国,金融设计是一个绕不开的处女地,这就需要建立很多高水平的专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这也正是目前我国与美国在科创领域的主要差距之一。在硅谷,一个优秀的新IP或新想法产生以后,实现工业化的验证过程是非常迅速的,相比之下我们的市场敏感度较低,主要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专业组织机构来形成协同效应帮助它们开花结果。

在我们的统计中,全国有几万人在做技术转移,但当中受过专业教育、培训的人少之又少,可以说,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十分紧缺。特别是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金融资本层面,资本既讲风险,又讲求效率,既牵扯到直接融资,又牵扯到间接融资,这里面关于制度和资本的设计人才现在都属于空缺状态。

04

发力跨境技术贸易,需逆流而上

吸纳全世界的创新能力融入华夏大地,是中国科技创新之路必须经历的一程,作为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上海要承担的责任。

目前,我国的技术要素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跨境技术贸易更是几近空白。现在上海每年的跨境技术贸易有70%是跨国企业自己的内部交易,这说明,我们的跨境技术市场整体规模小,没形成真正的市场和流通渠道。

是属于商品贸易范畴?还是服务贸易范畴?我们的各个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理解不同,税务制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技术贸易本身有很多内容需要重新界定。另外,国际技术贸易规则和国内的规则往往也有着很大差别。目前,专利技术比较容易认定,但很多非专利技术在国内就缺少相应的保护机制。

但是,这项工作再难也要有人去做,上海首当其冲,责无旁贷。目前,浦东的临港新片区正在担当这种新的使命和责任。谢吉华指出,在临港新片区建立上海技术交易所国际交易中心目的就是为了打通跨境技术贸易的通道,打造平台,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要集中在数字化领域发力,不断积累数据、提高算力,用更开放的心态拥抱有能力的个人、组织和资本加入。

未来这里也是中小企业一展身手的平台。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的创新主体,而这种创新不能是闭门造车,必须要跟国际对标,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行技术的创新性验证和资本的验证,才能真正在全球市场中生存下来,谋求进一步发展。这不仅包括中国的中小企业,也希望能引进国外的中小企业,让他们一起植根在中国的广阔市场和创新土壤之中。这就需要我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补齐技术要素市场的缺失,并且围绕大、中、小企业建立产业集群,让这些中小企业对接我们的上市企业,将他们联合起来,协同发展。

05

结语

谢吉华认为,上海交大在全国设立第一个技术转移硕士专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交大在专业技术方面的学术能力、研发能力非常强;另一方面,这里的金融和管理学科也已经非常成熟。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优势学科整合起来,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关联技术、市场、管理、资本等等,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他叮嘱同学们,交大科金第一届技术转移硕士MTT专业的同学们要勇于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这个领域充满了未知与风险,但也是中国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大家要有高超的智慧和巨大的勇气,二者叠加,才能跨越学科,打破“隔行如隔山”的固有思维,把技术和市场真正整合在一起。

zh_CNCN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