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南南技术转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埃塞俄比亚和斯里兰卡专家来华交流

4月9日-4月13日,以“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与知识交流、助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主题,中国-埃塞俄比亚-斯里兰卡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三方南南合作项目研讨会及调研活动在上海成功举行,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在活动期间,作“构建创新融合生态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旨演讲。

4月10日上午  调研启动会

4月10日上午,项目调研启动会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13楼多功能厅,由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社会事业处张贤处长主持。启动会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副代表James George视频致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继续利用好全球性的技术网络与专业知识,以支持三方南南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塑造一个更加绿色、更具适应性的世界。”

“复旦大学作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的联合主席,深入参与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与咨询工作,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系列优秀的研究平台与研究成果。”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在致欢迎辞时说道。“复旦大学愿与各国同仁分享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减缓适应、产业绿色转型、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绿色低碳领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资源。我们将共同探索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与实施,以及促进南南合作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机制。”

科学技术是南南合作的关键领域,是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南南合作框架下的科技合作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了解自身对可持续发展技术的需求。”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一级巡视员王蓉芳指出,中国目前已在水利、农业、环保、减灾防灾、节能、可再生能源等重点领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适用技术网络。中国愿在这些领域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三方南南合作项目已建成了斯里兰卡、埃塞俄比亚多个示范点,建立了千余项南南合作可持续发展技术清单及在线目录,并成功举办了技术转让和南南合作能力建设培训班。”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黄晶主任指出,在各方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已完成了《中国-埃塞俄比亚-斯里兰卡可再生能源技术转让生产评估报告》,中国与两位合作伙伴国家共同设计的联合研究与推广中心也即将敲定。“发展与合作是时代的主题,是人类历史不可阻挡的潮流。我相信,南南合作将在人类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努力之中闪耀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调研启动会上,斯里兰卡可持续能源署副总干事 H. A. Vimal Nadeera先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埃塞俄比亚气候适应与环境可持续处处长 Wubua Mekonnen女士、埃塞俄比亚水利和能源部资深能源顾问 Gosaye Mengistie Abayneh先生、中国农业大学董仁杰教授依次致辞。

4月10日下午 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能力 建设与交流

4月10日下午,三方参会专家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环境科学楼1021进行了有关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能力建设与交流的分享,由复旦大学王玉涛教授、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项目协调员付延主持。会上,埃塞俄比亚水利与能源部项目经理Sahele Tesfaye Gebreyohannes、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斯里兰卡代表处项目协调员Sampath Ranasinghe一次汇报了三方项目两国进展情况。随后是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评估报告讨论环节,由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项目协调员刘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马至远进行汇报。此外,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董仁杰分享了《沼气工程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复旦大学教授张士成分享了《有机废弃物利用现状和研究进展》,以及复旦大学助理研究员陈斌分享了《面向全球低碳转型的碳中和标准与认证体系》。

“非洲是地球的绿肺,但非洲每年的森林砍伐非常严重。生物质、沼气等生物能源技术能帮助当地推广生物质炉灶,使得能源效率提高三至四倍,减少森林破坏程度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一个小小的炉子就能够保护一座一座山林。”多年往返于中非两地研究考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际标准化组织沼气技术委员会主席董仁杰对非洲当地的能源需求有着深入了解,电力供应短缺,森林砍伐严重在他看来是摆在非洲面前的迫切问题。

“对于经济欠发达国家,高成本的技术是不适合的。同时,这些国家的发展需求与规模通常比国内小,所以就要需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项目。”张士成指出,非洲国家对于能源技术的需求缺口较大,技术要求也多元多样,在开展合作时要结合实际具体分析,才能真正满足当地的发展需求。

“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等方面有诸多共同之处,普遍面临产业升级、能源转型、环境治理等挑战,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更容易达成共识。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等支撑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领域形成技术交流与经验互鉴,是助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复旦丁铎尔中心常务副主任王玉涛表示,推动先进适用的可持续技术向“一带一路”国家转移,是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也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王玉涛作为首席专家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推动绿色技术南南合作、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方面取得多项重要进展。

有技术,还要建标准。在能源技术转移过程中,如何核算碳排放量,实现碳中和目标,是王玉涛团队成员陈斌博士的关切之一。“我们希望在技术交流方面建立起一个配套标准,能够让未来的技术转移更便于接洽、融合。”目前,陈斌正与团队一起致力于建立面向低碳转型的典型行业碳中和标准和认证体系,推进产品碳足迹量化标准制定与互认,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如果只有中国达到碳中和,那么全球的气候问题还是无法解决,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应对这一全球性问题。”

4月11日  可再生能源技术示范项目  现场交流会

4月11日,参会专家共同前往上海崇明岛开展实地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渔光互补综合产业示范园、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等绿色产业项目基地。围绕“绿色、生态、环保”总体定位,渔光互补综合产业示范园创造性地将光伏新能源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实现“鱼、电、环保”三丰收的崭新发展模式。崇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则采用国际先进的厌氧发酵方式,实现每日7000立方米沼气与80-100吨有机肥的高效产出,每年减少排放温室气体3万余吨,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上海市有机固废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主任张士成团队参与了相关技术指导,以“产、学、研”合作赋能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各国专家参观走访上海城市电力发展有限公司渔光互补综合产业示范园

“可再生能源对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崇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规模壮观,我们也应在农业生产方面加强可再生能源应用。”此次中国之行让斯里兰卡乌瓦省议会建筑部总工程师Ravindra Dhanapala了解到了许多新的能源技术。他表示,由于斯里兰卡人口较少,当地目前最需要的是小规模而高效能的技术项目,希望未来能与中国进一步交流能源技术经验,积极开展技术合作。

各国专家在上海电气环保集团下属 上海欧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运的崇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现场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达到了先进水平,同时我也感受到加强产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戈萨耶·门吉斯蒂·阿贝恩期待埃塞俄比亚与中国在能源技术转移及更多领域的深入合作,也希望更多非洲国家加入南南合作框架,携手创造非洲的美好未来。

4月12日   知识交流分享与总结会

4月12日,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环境科学楼1021。总结会上,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陈其针副主任发表总结致辞。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的执行总裁邹叔君分享《构建创新融合生态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UNEP-IEMP、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明星分享的《中国生物质资源利用》。

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应用,技术转化之路远比想象中困难。“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帮助企业与高校互相沟通了解的平台,解决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从而推动双方共同合作。”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介绍了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情况,这一体系通过提供技术转移全要素、全链条、全球化的运营解决方案,打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明星看来,中国目前已有光伏、生物质、海上风能等一批能够“走出去”的成熟技术,但同时也要做好一系列准备,应对复杂多样的“出海”挑战。“政府的支持十分重要,同时明细的法律条文能为中国技术‘走出去’提供基础支撑,另外还要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教会他们如何运作、维护,如何获得收益,这些能力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本次活动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埃塞俄比亚水利和能源部、斯里兰卡可持续能源局的指导,由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承办,复旦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等提供技术支持,旨在分享南南合作与三边合作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基于埃塞尔比亚和斯里兰卡早期试点相关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知识共享,以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

zh_CNCN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