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科技创新困境,为科技创新开路子

创新发展是国家的大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各级各类科研单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每年国家和地方投入的科技资金高达万亿,各级各类科研单位数万家,为了加快创新发展,需要走出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需要为科技创新开路子。

当前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是:

1.国家用管理行政部门的法规和方式管理科研单位,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难以落实;

2.在科研单位内部套用行政管理方式,科研人员对人、财、物的时空调配没有灵活性更没有自主权;

3.僵化的“标准”管理制度,封杀了科技创新空间,科技创新产品难以走向市场。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但没有提及建立非行政化的管理体制。

建议:

一、尽快建立去行政化的科研管理机制

国家科研单位分类改革应加快进行,用参公方式管理科研机构,将科研单位中研究室以上的科研骨干都用科级以上公务员的方法和标准进行管理,不符合科技管理的实际。比如,差旅费细化到固定的地点和人员、材料费招标细节到粉末盒和打印纸以及温度计、临时用工更是难上加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的各种激励政策难以落实,外部的各种审查、审计、检查十分严密,并且反复核查。在科研单位内部,科研公用车全面禁止,打的不能报销,租车费用太高、私家车出差也受限制,科研人员承担的项目开支受到行政式的全面严管,交流过程中礼节性的便餐等各种开支完全没有灵活性,即使洗照片报账也必须附上复印件。科研骨干处于不申报也不想承担科研项目的境地。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多数都挂上科级以上行政化级别,不建立起去行政化的科研管理机制,就会处于违法违纪的境地,科技成果转化就无法实施。

二、赋予科技人员的创新自主权

科技人员承担项目签订的任务书,虽然也是一种合同文本,但财务管理中要求严格按照合同文本销账。事实上,任务书中,最主要的是,是否能够获得预期成果,但在管理中,是否获得预期成果无人过问,一味考核钱是否严格按计划开支,更奇特的是审计时候,遇到财务汇款手续费也无法下账,科研单位财务人员更是忙的不可开交,科技人员的大量时间也不得不花在财务开支的设计与账目整理中。没有交流、没有灵活性就难以实现创新,创新研究过程本身是多变的,而管理是机械的,二者难以统一。只有赋予科技项目主持人的人、财、物支配权、取消科研创新项目执行中的材料招标程序,由项目主持人根据项目设计灵活决定自行购买,项目合伙人或参加人可以灵活变换,砍掉科技管理中的繁文缛节,才可能实现创新。

三、建立可对话的“标准”管理制度为科技创新留空间

科技创新的产品必然有独特的优点,而这些独特优点又往往受到“强制标准”管制的制约,严重阻碍了创新产品走向市场的通道。国家制定“强制标准”是合理的,但“强制标准”中往往掺杂着许多非功能性指标,而这些没有实质意义的非功能指标却会成为科技创新产品走向市场的障碍。所以应建立创新产品与标准管制的对话机制,给科技创新留空间。

(文章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zh_CNCN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