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战赛以挖掘和释放企业创新需求为核心,服务产业创新为主体,助力经济平稳运行,提升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新动力。大赛以“揭榜比拼”方式,以行业和地域为标签,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32个特色专场汇聚更多优势资源,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本年度挑战赛共促成长三角跨省市对接241次,促成557项需求找到解决方案,涉及意向合作金额12.2亿元。其中闵行专场聚焦“大企业开放式创新”,搭建起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服务的新模式,同时依托InnoMatch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全面上链,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全球范围匹配技术成果,将数字技术与开放式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供需对接效率。2022年闵行挑战赛引入15家大企业参与,征集区内企业创新需求200多个、解决方案101项,形成合作13个、合同金额超300万元,吸引15家大企业意向投入近5000万元,征集解决方案50条,需求对接率达80.6%,有效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挑战赛的“揭榜比拼”已经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征集解决方案,通过赛事集聚国际要素,吸引更多海外资源汇聚上海,推进开放合作,在人文、科技、资本等方面夯实全球合作的基础,倾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市场环境,积极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助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
本次活动以“开放创新 融通共赢”为主题,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呈现“长三角协同”、“数字化赋能”、“技转人才培育”三大主题特色,同时聚焦沪苏浙皖四地的企业创新需求及优秀成果,加速技术要素流通,营造更加丰富而生动的成果转化生态。
01 科技联创,促长三角技术融通
南通市是上海1+8大都市圈核心成员,现拥有近2900家高企,6400多家企业,55家上市企业,形成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占总产值超过48%,创新能力排名列全国第23位。据南通市科技局副局长翟玉英介绍,南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长三角科技合作的坚强支撑,沿江科创带是南通长三角各地合作中的重要布局,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实施创新生态“萤光涌现”计划,推动创新“同步闪光”,同时积极建设南通科技大市场,打造科技成果集散地。长三角科技合作为南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承载着南通新一轮的希望与愿景,蕴藏着巨量的合作、投资机遇,期待未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圆满建设,携手共谋发展,共创辉煌。

大企业在创新发展的历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8月大企业开放式创新联盟正式成立,通过创新挑战赛的举办也吸引了近20家大企业共同参与,在闵行区科委、南虹桥集团及InnoMatch全球供需对接平台的支持下,活动现场又迎来3家位于闵行区的大企业加入,闵行区科委主任徐豪、上海南虹桥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涛、科寻科汇(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超、宁德时代未来能源(上海)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李雪、威高(上海)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李晓萌、上海锅炉厂技术管理处处长吴乃新共同完成大企业开放式创新联盟扩圈仪式,为大企业开放式创新联盟添注全新活力。

02 数字互联,打造技转生态新高地
谈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寻科汇(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超从转化过程中所需的生态要素出发,提出产业需求、科技成果、服务机构以及技术经理人三类方向,而InnoMatch全球供需对接平台则是辅助要素之间高效对接的工具平台,通过大数据的运作,通过智能算法,数字平台赋能科技成果产业化。“合约广场”的即将上线,把原来长的、复杂的产业链条细块化、明确化,更加规范化,旨在进一步提升供需对接效率。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通过共同资源与企业的灵活搭配,通过与企业多配一、一配多的关系,支持企业和研究院深度合作,探索构建生态创新体系,助力转移商业化。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企业合作主任陈泉成从新加坡科研企业合作中心建设出发介绍,聚焦新中双边创新生态体系的互动,近年来协助29家新加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通过产业与专题对接,推动新中创新合作。

韩国光州广域市政府上海代表处代表梁今淑以传统产业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战略变革为切入点,提到光州经济自由区为了让企业扩大产业的积极性,集聚园区人才、教育、园区机构,构建了以AI基础为中心的复合商业化平台和生态系统。但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企业需求挖掘难度大、供需对接流程繁琐等问题,InnoMatch全球供需对接平台则为光州广域市提供“双赢发展模式”,收集技术供需需求上传至InnoMatch,InnoMatch平台根据实际供需帮助寻找匹配的需求方,联系光州企业投资方促成信息转化和成果落地。

InnoMatch全球供需对接平台的发展逐步智能化、多元化,活动现场迎来了“InnoMatch平台朋友圈扩容仪式”,韩国光州广域市上海办事处、以色列trendlines、锦天城律师事务所、莘泽孵化器代表共同上台完成仪式。
03 人才培养,共筑技术转移新格局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齐宝鑫聚焦知识产权领域,剖析大企业真实案例,提出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来看,法律人都是技术经理人;同时他提到,技术经理人在企业与科研端之间,更像是以“媒人”的形式存在,基于供需双方的基本情况,做出最适合的配对与判断,他还基于大企业成果转化案例,提出技术经理人激励机制的重要性,总结技术转移新生态,人人都是技术经理人。

活动尾声,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专家受聘仪式启动,徐勤博士、王正寰教授、袁真富博士、齐宝鑫博士、陈爱国先生、顾晓军先生、赵保红女士正式进入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专业人才库,为培育更多专业性人才提供源动力。
幕后台前 创新要素贯穿始终
鲜花掌声 致敬创新








创新不停 · 挑战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