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天里,上海展览中心或许是全球创新要素浓度最高的地方,也是最具科幻感的地方。云宇宙等信息技术被首次用到大会上,3D智慧云展馆共计划容纳近10000平方米的展示内容,预计将发布超过2000项技术需求、展示500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呈现600项高校优质成果、入驻500余家企业和机构及同期直录播30余场专题活动。
经过三年打磨迭代,一个全球高效配置创新资源的生态系统已逐步建立,在元宇宙等信息技术加持下,全球技术转移大会展露“云姿态”。

云展馆综合运用元宇宙、WebXR(VR/AR)、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语音等多种前沿技术,基于公有云提供可随时随地访问的元宇宙展厅展馆,数据与全球供需对接平台的共享,大会实现“3+365”永不落幕促对接。
同时,全球首个“技术经理数字人”小In正式上岗,这也是国内技术转移领域的首位虚拟员工。“小In”综合运用了3D人像实时驱动,多模态交互、自然语言处理、情绪识别、智能推荐等前沿AI及数字孪生技术,与技术经理人创建“混合型”服务团队,以拟真形象、智能对话、提供智能个性化服务。
“小In”是实用型虚拟人在技术转移领域数字化转型和深度服务的一次有益尝试。她将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逐步深入各服务领域,实现多种语言播报,为展示讲解助力,7*24小时服务,无时差在线,担任全球技术前沿哨兵,一秒阅读技术转移全球最新动态,不断拓宽工作范围,释放数字生产力,为全球技术转移大会赋能,推动技术转移数字化新浪潮。
除“云端”外,今年大会线下依旧亮点纷呈。在前两届大会上发布40多项需求且大部分得到解决的中国宝武今年依旧参加大会。阿斯利康、中建八局、华润医药、三井住友、索尼等多家行业龙头集聚释放创新需求;6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与中小企业将齐齐登台,创新产品首发首秀,看前沿趋势新引领;会场还设立主宾国荷兰馆、主宾省海南馆、欧洲联合馆、日本馆、韩国馆、在沪外资研发中心协同创新馆、新加坡馆、以色列馆、重庆馆、云南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馆、宝山馆。

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的建立,是上海在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之路上,全力打造全球技术转移枢纽地,促进全球技术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优化技术市场生态,吸引策源科技创新的“八方来客”和服务技术合作的“四海宾朋”的成果。
据介绍,平台在高效配置资源上具备一键发布、秒级筛选和高效社交三大特点。上万优质技术成果与投资项目,一键发布技术需求/成果,支持分类查找,以便需求方更快速地获取更多价值信息;对共享的需求与成果资源,实现秒级筛选并推荐适配信息;集聚六大行业社区实现产学研人脉和资源,可使高校、研究院所、大企业、创新园区等垂直领域的人才在社区社群中实现高效社交,扩充人脉触达网络,共享渠道资源。
“平台加强了技术转移领域的要素数字化、过程数字化和产品数字化,将创新挑战赛、成果直通车全面融入平台,能够有效推动智能化的成果需求匹配、解决方案生成工具在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领域的使用。”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展会甫一亮相就实现“开门红”。首届大会“云展”平台就吸引发布全国一万余项创新需求,500 余项国际国内待转化成果,线下展示交流面积约 8000 平米,展览论坛线上“一览无余”。第二届大会线下展示面积增至近1万平方米,配套全景云展示,大会设置10余个国家和地区馆,近200个特色展台,集中发布和展示千余项需求、500余项国际国内待转化成果、200 余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
两年来,全球技术转移大会现场发布和展示技术需求超过10000余项,实现现场对接5000余次,达成合作意向200余项,意向交易额超过9亿元。上海技术交易所在大会上开市,并在第二年开辟“迷你版”交易展厅,累计挂牌成果1527项,累计成交金额8.47亿元。“云展”平台累积点击量超过200万次。
全球技术转移大会让一个“特殊”群体——科技服务机构走进大众视野,这是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一环。2016年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东部中心)正式成立并投入建设与运营,致力于培养一批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技术转移人才,打造多层次的技术转移人才发展生态体系,技术转移学院于2017浦江创新论坛专题论坛揭牌,2022浦江创新论坛-全球技术转移大会新增“人才版块”……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的链条通畅起来,氛围也浓郁起来。
专业与特色是全球技术转移大会的生命力,上海将秉持“专业为王、创新为魂”的办会理念,持续汇集新需求、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新应用,促进全球技术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让科技的魅力持续绽放。
来源:上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