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创新论坛”多国专家找到“共同语言”:“教授应把精力放在实验室里,而非谈判桌上”


“除了少数‘多面手’,大部分教授搞不清成果转化中的各种细节问题。”“教授就应该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不应该把精力花在谈判桌上。”说前一句话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燕刚,后一句话出自以色列海法大学前校长戴维·法拉吉(David Faraggi)之口,他们在昨天的浦江创新论坛“科技服务业”分论坛上,找到了“共同语言”。
参会专家表示,一个地方只要有发达的科技服务业,根本无需教授上谈判桌,也能保证科技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力。

“确权”后,高校一年能出十个“千万富翁”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问题,是我国的科研创新到了‘并跑’或‘领跑’阶段的必然现象,如果我们还在跟踪模仿阶段,转化的路人家都给你探索好了,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在刘燕刚看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挑战,是我们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种必然。
去年6月,《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条例》开始实施,明确了允许将不低于70%的转化收益归属团队,上海交大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下子被激活了。据刘燕刚透露,现在上海交大每年以教授的知识产权折价入股新成立的公司有20多家,每年至少有10位“千万富翁”教授产生。
如果把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到市场的这段路比作“最后一公里”,那么,高校和市场上的科技服务机构相当于各走了500米。

刘燕刚说:“当教授有成果转化的意向时,上海交大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会将教授的科研成果简单‘包装’一下,比如简单确权,弄清成果转化需要的后续设备资源等,然后就交给社会上的科技服务机构就接手,他们在细分领域为成果寻找对接企业。”
上海技术转移机构领军企业、上海容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晓菁的话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她举例说,当他们要帮助沪上某医院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案落地时,就筛选了产业链下游多家医疗器械企业的创新需求,最终挑选出合适者与这家医院对接。
在国外,也是遵循着一条从高校—高校成果转化机构—市场成果转化机构—企业的转化路径。法拉吉说,以色列高校旗下都有一家全资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司,高校教授的科研成果像商品一样被陈列其中,它们的客户往往是市场上的风险投资人。
在这样的创新网络中,教授只要不断产生新的科研成果,就能够参与到成果转移转化中来,何必还上谈判桌。

中国在全球技术转移网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昨天的全球技术转移大会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科技嘉年华,美国、英国、德国、以色列、加拿大等过都有专家出席。会上还举行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法国分中心的揭牌仪式,外国人为何如此看重这个大会?
“技术转移的最后一关是市场化,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中国本身就是创造新技术的孵化器。”刘燕刚一语道破其中关键。
昨天的大会还评选出上海十大技术转移新锐机构,作为沪上老牌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掌门人”,刘燕刚感叹:“怎么都是新面孔?”
新面孔多,是因为上海市政府“施肥多”。近年来,上海大力扶持科技服务业,根据《2018上海科创中心指数调查报告》,去年上海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3952亿元,比2016年增加13.7%,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19%,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已有所显现。
对于未来,上海技术转移机构更是信心十足。于晓菁说,上海容智成立五年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给了公司很大商机。当下,他们正在做航天产业的长三角转移。

(文章来源:  记者:文汇报 沈湫莎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顾军)

 

zh_CNCN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