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吉华:“我确实蛮拼的”

■本报记者 钱蓓
“我没做过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对我们来说是二次创业。‘杨创’人很拼,有创业的激情。做了18年科技企业孵化,我们敢说自己很了解科技企业。背靠高校和研究院所集中的杨浦,‘杨创’资源禀赋。最重要的是,创新驱动是国家战略,我们擅长顺势而为。”

谢吉华像个演说家:自信,讲起故事来3个小时不间断,语感也好,什么时候停顿,什么时候沉默,什么时候起承转合,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简称“杨创”)的发展宛如谢吉华讲故事的节奏:公司面积从6000平方米到百万平方米,资产总值从4500万元到30亿元——14年时间,像是照着排演到熟烂的剧本走,有起伏,没意外。“剧作者”谢吉华最早给员工“画大饼”时也被质疑过,现在大家都习惯性地信任他:谢总说能做到就一定做得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也不例外。

这种掌控力怎么来的呢?谢吉华说:“我确实蛮拼的。”

谢吉华37岁到“杨创”,之前在上海团市委工作了11年——从部长任上离职去了上海科技投资公司,7年以后再度离职,只身到“杨创”招兵买马。那时,他是科投唯一一名40岁以下的中层干部,拿着公司的最高工资。

“我觉得做孵化器有前景,国家鼓励创业啊!”前景丰满,现实骨感——没场地,没团队,没有商业模式。但谢吉华用几年时间运作出了“杨创”两栋孵化楼。

在谢吉华的主持下,“杨创”完成了上海至今唯一一例孵化器的“事转企”改制:厘清政府、企业、孵化器的关系,找到公办孵化器的运营模式,懂得怎样孵化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国内孵化器行业有很多做法就是来自“杨创”的首创经验。

2010年4月,诞生于上海的华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当时,谢吉华刚刚动过手术,腹部缝了十几针。企业创始人不知情,希望谢吉华能出现在敲锣上市的现场。“我心里特别激动、特别高兴,我一定要去。”谢吉华当时的身体状况不能坐飞机,但他还是去了,“晚上自己解开绷带消毒,尽管有点风险,但是快乐啊,痛并快乐着”。

谢吉华是孵化器的负责人,也是园区众多企业的创业导师,“我看到创业者,总觉得他们充满正能量,帮他们实现价值是这份工作最有成就感的地方”。

上海复展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谢吉华担任创业导师的最早一批企业之一,创始人孙洪涛2005年认识谢吉华,一直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孙洪涛说,谢吉华的关心细致入微,很多次像“老娘舅”一样为他协调生活琐事和个人情感上的问题。

“杨创”集团总部现有六七十名员工,行政保障中心主任屈林说,谢吉华存着所有员工的生日,也记下每个家属的电话号码。员工生日那天,他工作得再晚,也会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问候。屈林刚刚入职那会儿,在还没有存下谢吉华电话的时候,就接到了谢吉华的来电。“他让我猜他是谁,我没猜出来。”屈林说,老总如此用心,让他在工作中丝毫不敢怠慢,“工作要做到让谢总满意是很难的”。

创业10年的孙洪涛,觉得自己什么也不缺,“有点差不多了”。但谢吉华希望他能有更高的追求。孙洪涛有时候会问:“谢总,你们不是国企吗?有必要这么拼吗?”话虽这么说,孙洪涛还是在谢吉华的鼓动下,决定跟着“杨创”搬迁到湾谷的新办公楼,“舒服日子谁都想过,但是眼前有个人在激励你,让你不敢停下来”。

zh_CNCN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