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吉华:创新向前冲 助力企业成长

10

本报讯 今年51岁的杨浦科创中心001号员工谢吉华迄今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奋战了十几年。有人曾问过他,“每年公司架构都在改变,你就不能消停一年吗?”他的回答是,“如果我没有办法再创新的话,就无法站在这个岗位上。”

公务员“下海”创新打造全市单体最大孵化器

2001年,谢吉华放弃了公务员身份“下海”到杨浦科创中心,没有经验,没有他山之石可以借鉴,一切从零开始,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这是上海第一个紧邻大学校园的孵化器。

将公益性与盈利性有效结合是摆在全国所有“事转企”科技孵化器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在谢吉华的主持下,2001年,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联合上海复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杨浦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发起成立了上海高科技企业杨浦孵化基地有限公司。

2005年初,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上海高科技企业杨浦孵化基地有限公司改制重组为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取消了原有创业中心的事业单位编制,从总经理到员工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重组而成的公司完全以企业化方式运作,在谢吉华的带领下推出了一系列的服务举措。

2007年初,他又提出了建设孵化器集团化发展道路的战略规划。“很多人觉得创业孵化器是公益性的机构。我觉得要一分为二地看,我们是社会企业,所以不会把公益的责任推给别人;同时我们又是‘功利’的,因为我们是企业,需要自我造血。”仅仅经过4年的时间,至2005年时,“杨科创”就成为全市单体最大的孵化器,所有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

不想停步不前带着团队不断向前冲刺

有员工自豪地说,杨科创已经是全市第一的孵化器,谢吉华并不认同这一点。“我们的目标是做卓越的孵化器。如果定义为‘第一’就容易让我们自我满足。因为卓越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诠释标准。我们建的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孵化器,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创新的团队。”

如今,杨浦创业中心从原有孵化面积6000平米发展到经营或管理近百万平方米园区,资产总值由4500万元增加到近30亿元,成为上海市资产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完善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在采访中,他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如果止步不前,我们完全可以躺在原来的成果上好几年,但这是在消耗未来,我要带领我的团队向前冲,带给他们希望。如果守着这点家业,是对他们不负责,我没有办法看着他们慢慢变老,无所作为。”

忍住手术伤痛与创业者并肩“痛并快乐着”

孵化企业在成长,杨科创亦在一起跟着它们成长。比如,上海华平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上交所创业板,上海花千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世纪佳缘”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还有更多的园区企业积极跟进,改制迈入上市轨道……看着创业者们痛并快乐着成长,谢吉华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般。“我们这里每年都会走出一批企业家,帮助别人,和优秀的人一路同行,这种感觉很特别。”

华平上市的时候,邀请谢吉华参加揭幕仪式。那时,谢吉华刚刚动完手术,他忍住伤痛,自己清创,去为这家杨浦的首家上市公司喝彩。

在杨浦区政府的支持下,谢吉华带领杨浦创业中心团队首开全国先河,建立了2000万元“统借统还”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为创业企业解决资金难。在此基础上,他又先后建立了由全国第一家孵化器发起成立的针对小微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创业投资基金,成为全国第一家同时具有投贷功能的孵化器。

经过探索实践,他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完整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现已被科技部确立为服务体系试点向全国推广。在国家公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大战略之前,他又前瞻性地在杨浦提出了“中央创新区”的战略构想。

经过努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于2014年11月正式落地上海杨浦湾谷,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乃至全球。

zh_CNCN
滚动到顶部